changcheng
700
60
首页 健康 大千世界 校友
师生

旅游摄影

关于本网

英国国务大臣从北京走到夫人家乡杭州

《万维读者网》 东方日报 3/3/2015

1

在我一路从北京往杭州的徒步旅途中,人们问得最多的就是“为什么”(WHY?)。这问题看着简单直接,但对于我一个对中文只略懂一二的老外来说可真是火钳子修表——无处下手,不知该怎么回答。所以请允许我用英文在这里一一作答:

  为什么要徒步?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卧室的墙上挂有一幅地图,我从那时起就常常幻想自己能够有一天走遍全世界。这只是我年少时的一个梦想,却一直没有机会去实现它,直到2009年,有一次我鼓励一群年轻人去放手追梦,他们却反问为什么我没有去追寻自己的梦想,那时我便下定决心,开始踏上徒步征途。很快的我就意识到作为一个年近半百的准爷爷级人物,我要给自己的徒步一个清晰明了且富有意义的定位。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体力不如从前,但是心力却随着时间的历练而更加坚定。于是我决定为“和平”而徒步。此外,我还发现我可以通过徒步为慈善事业筹集善款。打2011年起,我在夫人雪琳的支持和陪伴下每年都会进行一次长距离徒步,如今我已走过18个国家,行走路程加起来超过了8000公里,已筹得超过12万英镑的慈善善款。

  为什么是为和平徒步?进行长距离的徒步需要有一个足够强大的理由和信念在支撑,对于我来说,这个理由和信念就是和平。人们因试图通过战争与暴力而非和平对话的方式来解决分歧而造成灾难性后果的例子在电视新闻以及历史书白纸黑字的记录中比比皆是。我记得曾经看过许多军人行军备战的黑白历史照片,我经常会想,需要做些什么才能让他们不必走上战场,要做些什么他们才能欢庆和平?我至今仍旧没有找到答案,但是我发现了,宣扬和平可以避免这些无谓的损失。

  为什么在中国徒步?

  为什么在中国徒步?今年是特殊的一年,全世界人们都在纪念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中国在二战中伤亡惨重,我原本的徒步路线(北京至南京)就是为了向中国为二战做出的贡献致敬。此外,今年也是首届英中文化交流年,通过举办各种不同的文化活动,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到体现在体育、教育、时尚或茶饮等各方面的文化如何拉近两国间的距离。最后,之所以最终决定本次徒步起于北京止于杭州是因为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而杭州是雪琳的家乡。有人曾对我说:“麦克为宣传和平从北京走到南京,而为爱情从南京走到杭州。”我想这话概括得不错!

2

  麦克贝茨勋爵在山东枣庄途径万亩石榴园

  今年徒步为哪家慈善机构筹款?雪琳和我十分高兴能与中国红十字会一起在此次徒步中密切合作。中国红十字会是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志愿者组织之一,每年约有超过200万的志愿者定期参与到慈善工作中。他们的工作包括教授急救培训、组织捐血、资助贫困家庭、灾害应急等等。在中国红十字会的帮助下,我们在江苏省选定了两个项目作为这次徒步所筹善款的资助对象:一个是位于邳州的专门关爱治疗脑残或体残儿童的“希望之家”;另一个是专为残障孤儿提供帮助的宿迁福利院。我们在徒步间隙访问了上述慈善项目所在地,在那里,我们被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专注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成果所深深感动。至今我们已经接受了超过500位社会热心人士的慷慨捐助,已筹得17万人民币。我非常希望在10月5号我们抵达杭州时,该数额能够突破50万。

  徒步中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要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首当其冲便是中国人民的热情与友好。这些可爱的人们来自各行各业:赶羊群的牧羊人、卖石榴的小贩、坐着小木船在湖面上采菱角的阿姨、维修道路的工人、加油站的服务员,面店外玩棋牌的老者们,以及前来与我一同徒步并且给我引路,确保我安全的红十字会志愿者们。这一路上似乎我遇到的人都兢兢业业、努力工作,我真心钦佩他们。紧接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城市外随处可见的自然美景、运河水道两侧成荫的树林、荡漾着莲花的小湖、巍峨壮丽的泰山等等。第三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是我所徒步经过的那些路面的质量。从北京出发徒步至今,我所走过的道路已经不胜枚举,而中国公路的路面质量完全可以和欧洲道路媲美,有些路段甚至还优过于欧洲。

  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在中国徒步所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经过了近50天的徒步,我已经走过了1200公里并到达了江苏省淮安市。最大的挑战毋庸置疑是来自天气,身为英国人,我不怕下雨,但有点受不了酷暑。在这儿,气温高湿度也高,又闷又热,在这种天行走真的是极具挑战性,有那么个别几天我们不得不在正午12点至下午3点间段停止徒步,在树荫下休息片刻。我已经54岁了,体力也不是很好,在如此天气下徒步真的是让我有点举步维艰。

  徒步至今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途经泰山的时候我路过了一个小村庄叫邢家村,记得那里的人们围坐在一颗参天古树四周,见到我后,他们热情地邀我加入。我们就一同围坐在500岁的古树下,喝着从700岁的古井里打上来的清凉的井水。他们谈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我也分享了伦敦的生活点滴,大伙好不快乐。其中一位村里最年长者还告诉我,我是迄今为止他们村里的首位外国客人,这位老人今年已经95岁且还是一位经历过二战的老战士。大家看着照片,聊家庭,聊食物,十分投缘,这一幕仿佛让人一下子回到了上世纪50年代,接着大家一起合影留念,随后,就如同这里汲水于井一般自然,村民们纷纷掏出了智能手机开始扫描我们的二维码,这样一来便可以通过微信交流共享所拍的照片。我不禁感叹,这真的就是个地球村,大家之所以有幸成为其中一份子,不是因为我们来自不同国家,而在于人类彼此间的共性。(作者:英国上议院议员、内务部国务大臣麦克·贝茨勋爵)

- See more at: http://news.creaders.net/world/2015/09/14/1582121.html#sthash.NakOCJu0.dpuf

classicdividerclassicdividerclassicdividerclassicdivider

tiantanshanghai

南开外文系英专1965届纪念网及各系各届校友/各界朋友信息交流网站

newyearwish


| Contact 联系 | Last Revised 09/15/2015 |
©2008-2015 OURENGLISH, NONPROFIT WEBSITE | POWERED BY BLUEH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