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cheng
hwnkr
60
首页 健康 大千世界 校友
师生

旅游摄影

关于本网

毛主席诗词

08/8/2014

如梦令·元旦
一九三零年元旦

New Year's Day
To the Tune of Ru Meng Ling
January 1930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五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Ninghua, Chingliu, Kueihua--
What narrow paths, deep woods and slippery moss!
Whither are we bound today?
Straight to the foot of Wuyi Mountain.
To the mountain,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Red flags stream in the wind in a blaze of glory.

song

1
福建省三明市毛泽东雕像。
毛泽东在三明境内创作了两首著名诗词《如梦令·元旦》和《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福建省三明12县(市、区)有11个是革命老区县,其中建宁、泰宁、宁化、清流、明溪、将乐、沙县是中央苏区县。毛泽东1930年初率部队途经宁化、清流、明溪等地时,写下了这首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的词作,是三明革命老区如火如荼革命斗争的真实写照。

  三明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全市12个县(市、区)有11个是革命老区县,其中建宁、泰宁、宁化、清流、明溪、将乐、沙县等7个县是中央苏区县(全国仅26个)。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足迹,共和国绝大多数的开国元勋都曾在此浴血奋战,仅十大元帅就有八位就在这里纵横驰骋过……

   在“分田分地真忙”、“红旗如画”的岁月中,三明人民以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捐款、捐物、积极参军参战,成为中央红军强有力的战略基地。当时,三明境域内参加红军的近30000人,参加游击队、赤卫队员等革命斗争的有92000多人,涌现出一幅幅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当红军、夫妻并肩上战场的动人场面;三明苏区的地方武装在艰难的革命斗争中,配合红军,狠狠打击敌人,为巩固发展苏区,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主力红军强有力的后备力量;三明人民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节衣缩食,努力生产,筹粮筹款、募集草鞋、衣服,赶制大量军需用品支援红军,为红军粉碎敌人的“围剿”及准备的战略大转移——长征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供给和强有力的后勤保障。红军长征后,敌人集中强大兵力,占领并分割各革命根据地和武装力量,军事上采取碉堡推进政策,政治上实行“三光”政策,经济上实行严密封锁。对苏区百姓实行“保甲连坐”,企图割断红军与苏区人民的血肉联系。敌人对留下的红军武装和苏区人民疯狂地大屠杀,手段极其残忍。三明被毁村庄295个,被灭绝12832户。面对血雨腥风,红军游击队员们以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和理想及对党的事业忠贞不渝的高贵品质,以无比坚强的革命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敌人,保存了革命力量,迎来了南方国共合作抗日的新局面。三明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牺牲了22000多人(在册的英烈有4700人),三明人民为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如火如荼的土地革命战争中,毛泽东在三明境内创作了两首著名诗词——《如梦令·元旦》和《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三明境内革命斗争的壮阔场面,真切地写照了在三明老区人民对中国革命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现如今,我们将《如梦令·元旦》这首意境超拔,诗采飞扬的词作为三明革命老区的名片,它最具有典型性,形象而又生动概括了三明革命老区的历史特征。

《如梦令·元旦》这首词短短6句,33字,平白直叙却气势雄伟,它以最具体、最直接、最精练的语言形象地勾勒出了一幅意境深远的行军图,谱写出了一支声情并茂的进行曲,诗中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气概。是伟大革命领袖对革命充满信心的战斗豪情与杰出诗人的创作激情浑然一体结成的革命诗词的奇葩。

来到宁化县城城北翠华山的烈士陵园,伫立山顶,感受烈士墓那份肃穆和安宁。墓碑上的红五星,在连绵的青山里显得格外醒目和光明。从山脚到山顶,两边路上葳蕤丛生,每走一步都滞涩而沉重。从山脚到山顶,百级石阶,盘旋崎岖的山路浓缩了七十年的岁月,浓缩着一个民族的苦难和新生。 墓上的草色,四围的树木,青翠欲滴,墓地也就更加庄严而神圣。   徜徉在这静穆的烈士陵园里,那巍峨高耸、庄严雄伟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那闪闪发光的镌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共15个鎏金大字,让人肃然起敬,心潮澎湃。革命烈士的革命精神仿佛这日月星辰天地江河一样万古长青。抚摸着这光滑洁净的汉白玉雕塑,我感慨万千。万千英魂齐聚于这绵绵青山下的巍巍纪念碑上,这高大雄伟巍然屹立于天地间的纪念碑是那样静谧沉默,它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当时宁化人民踊跃参加红军,近七千人为革命牺牲的壮烈故事。那文采昂扬的光辉词章《如梦令.元旦》,那大气宏伟的铜铸毛泽东塑像、锻铜战马、不规则山崖,一起构成了气宇轩昂的毛泽东《如梦令·元旦》铜雕整体雕塑。我的眼前浮现出当年动人的画面,那战马啸啸,红旗猎猎的动人场面。排列有序、错落有致的吹号手、枪手、旗手雕塑构成的军号嘹亮小品雕塑,使人仿佛亲眼看到当年的革命先烈们为了革命理想视死如归、勇往直前、前仆后继、排山倒海的冲锋场面;那宽广平坦的宣誓广场、那高高的红色舞台,那古朴的思源井、那清冽的红军井,无不体现出工农红军和宁化人民的军民鱼水情。睹物思人,令人感慨时光流逝之快,倍加怀念那如火如荼激情燃烧的岁月。园内那秀丽的湖光山色,那婆娑的树影,那融古代建筑与现代园林于一体别具一格的风采,我感慨这是烈士安身休憩的好地方。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上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吟诵毛泽东1930年初率部途经宁化、清流、明溪等地时写下的这首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激情的诗作,我仿佛看到毛泽东在马背上胸有成竹地指挥红军的自信从容的神情,看到毛泽东率领众多红军战士穿行在闽西幽丛山地密林之中、疾驰在崎岖的乡间小道上沿着滑溜的绿苔艰难行进的高大的身影。我的眼前再次闪现出这位中国革命的领头雁、这位一代天骄的坚毅的面容,感受到那不畏困难、与天地人奋斗的人生信念和如花岗石一般坚强的革命意志,和那胸中熊熊燃烧的澎湃的革命激情。这首别具风采、神韵、别开生面、气势宏大的典型的短歌小令,是三明革命老区如火如荼革命斗争的真实写照。红军反反复复的进攻、转移和撤退的行军路线,犹如一条流动的诗韵,随便截取一段,便成一首气壮山河的歌,毛泽东的这首小令就是一幅壮美的行军图,又是一首洒脱明快的山歌。 站在这《如梦令.元旦》铜雕前面,望着四围的郁郁青山,我思绪翩然。毛泽东气宇轩昂,凝神沉思,高瞻远瞩,身后的战马则风神飘逸,仰天长鸣。好一副英雄与骏马的画面。那革命烈士纪念碑和那铜雕附近的绿树,是那样的郁郁苍苍,枝桠粗壮,盘曲着伸向天空,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豪气和健旺的阳刚之气。树上所有的叶子葱绿、晶亮,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陵园大半的地面。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仅是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蛰气更为轻盈的鸟声。

我想不到我脚下的这块土地竟然有这么辉煌的历史,这里的人民曾经有这么浪漫的革命激情,这里的人民这样豪爽果敢,这里曾经是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和前哨,一时间对它有了深深的敬意和感情。   在暮色氤氲里,我依依不舍离开这掩映在青山绿树之中静穆的烈士陵园。在归程的车上,我在想,当年毛泽东和红军面临重重危机,泰山压顶一般的巨大压力,面临数十倍于自己的强敌的围剿和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没有退缩和畏惧,而是从容应对,头脑清楚,反应灵敏,终于迎来满天红霞,迎来横空长虹。 (文/郑德兴, 图/王建利)

2

3
建宁毛泽东、朱德旧居

4
泰宁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旧址

5
大田闽中工委旧址

7
瞻仰宁化烈士陵园

8

9

 

tiantanshanghai

8
newyearwish

| Contact 联系 | Last Revised 09/26/2020 |
©2008-2014 OURNKENGLISH, NONPROFIT WEBSITE | POWERED BY BLUEH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