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秋風秋雨愁煞人 秋瑾就義百年祭2007年07月16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我們熟知的女烈士,如趙一曼、投江八女、江姐、劉胡蘭等,都是女中之豪杰。但作為中國近代女革命家,首先要數秋瑾。秋瑾比盧森堡小4歲,卻比她早犧牲12年。 今年7月15日,是秋瑾就義百年忌日。一個世紀過去了,中國發生何等天翻地覆的變化!但秋瑾為了追求祖國富強,而赴湯蹈火的大無畏精神,她那種大義凜然,寧願犧牲自己也要喚醒民眾的革命意志,依然在支撐著我們民族的靈魂。 秋瑾的身世,大家已十分熟悉。隻是她犧牲前的情景,正如盧森堡所描繪的。那是1907年春,她回到紹興主持大通學堂,同徐錫麟秘密組織“光復軍”,准備相繼在安慶與紹興舉行武裝起義。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起義中失敗犧牲,其弟徐偉供出秋瑾。10日秋瑾得知消息,明白清政府馬上要來追捕,眾人勸她速離紹興,但她卻把所有同志安排撤離,唯自己獨自一人,孤守在大通學堂。她說:“革命要流血才能成功。”用行動實現自己加入“同盟會”時許下的諾言:“危局如斯敢惜身?願將生命作犧牲。” 7月13日下午,政府軍把大通學堂圍得水泄不通。但正如盧森堡所言,大通學堂“隻剩下最后一個革命者,”這個革命者果然是女性,她就是秋瑾。被捕后經三次過堂審訊,她未作任何口供,僅揮毫書下:“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個大字。表達一位女革命家憂國憂民,壯志未酬,面對死亡的悲憤心情。這七個字,是秋瑾引用清代詩人陶澹如的詩句。全詩為:“籬前黃菊未開花,寂寞清樽冷懷抱。秋風秋雨愁煞人,寒宵獨坐心如搗。” 1907年7月15日(農歷六月初六)凌晨,秋瑾被押到紹興軒亭口刑場,她目別祖國藍天,慷慨就義,年僅31歲。她以一腔熱血,終於喚醒了中華民族。僅4年后,辛亥革命的炮火,就響遍武昌城頭。連綿幾千年的封建王朝,終成歷史。秋瑾一生還留下許多著作,包括120多首詩,38首詞。她以天下為己任,大義凜然,氣勢豪邁,文詞朗麗高亢,音節嘹亮。為了普及革命,她還寫過白話文,譜歌曲,甚至編彈詞,來向廣大群眾傳播革命的道理。這些皆收於《秋瑾集》中。 秋瑾犧牲后,遺體被草埋於紹興臥龍山下。后來他哥哥雇人,把靈柩寄存在嚴家潭。第二年初,她的好友徐白華及吳芝瑛等,將靈柩運至杭州,於2月25日葬在西湖孤山的西泠橋畔,並做了墓碑,寫了墓表。這是因為當年秋瑾與友人游西湖,在憑吊岳飛墓時,曾感言自己生后,若能埋於此地,將終身無憾。人們就是為了實現她“願埋骨西泠”的遺言。 這件事又引起清政府的恐慌,忙勒令把墓遷走。烈士靈柩又被運到紹興,后又送回湖南湘潭。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元旦成立中華民國后,才把秋瑾靈柩由湖南運送到上海。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然后用火車護送到杭州,重新安葬於西泠橋下。1931年孫中山到杭州,親自赴秋瑾墓致祭,並題寫“巾幗英雄”之匾額。荒唐的是“文革”除“四舊”時,居然又把烈士遺骸當作“四舊”,遷至杭州雞籠山中。直到1981年,才復葬於原址。如今在岳飛墓旁,西泠印社前,人們可看到墓址上秋瑾的立像,她凝視著祖國的大好河山,心中定會涌起欣慰的波瀾。 秋瑾就義已經百年,世事滄桑,當今中國已不再是血與火的革命斗爭年代。但秋瑾的精神,依然具有時代意義。 首先,她那種憂民憂國,為了祖國獨立富強,不惜犧牲個人生命,用鮮血來喚醒民眾,就是一種熾熱的愛國主義精神。當今我們在發展的征途中,同樣充滿困難與風險,必須居安思危,充滿憂患意識。因此,我們需要弘揚這種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其次,百年前舊中國,封建禮教思想的黑暗統治是那樣頑固。她作為一個弱女子,敢於如此沖破思想牢籠,打碎封建精神枷鎖,去崇仰真理,追求光明,主張共和,堅持男女平等。這種敢於把自己從舊思想、舊習慣中解脫出來,是一種大膽革新的思想解放運動。當今,我們同樣仍需不斷解放思想。因此我們要學習秋瑾,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第三,她面對腐朽沒落的社會,滿腔熱血,一身正氣。為求得社會正義而奔走呼號,直至從容就義。她的女俠氣概,就是正義的化身。當前,我們同樣要把社會正義,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首要價值。現實社會中,仍存在陽光下的黑暗,有些邪惡勢力和腐敗現象仍在滋長。我們就應學習秋瑾這種見義勇為的大無畏精神,為弘揚社會正義,勇於斗爭,敢於獻身。 因此,秋瑾依然是我們精神家園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永遠閃耀著時代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