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熟悉农民的作家高晓声 —追忆日本《每日新闻》社记者辻康吾采访高晓声 崔庆平校友(原常州市外事办公室副主任) “你的作品很富有生活气息,在日本很有影响,非常受日本人民的欢迎。在一次作家酒会上,刘宾雁先生推荐我采访你。这次来华我打定主意要见你,今天能见到你很高兴。”这是日本《每日新闻》社国际部副部长辻康吾在采访作家高晓声时对他说的话。说他“打定主意”一点不假。在辻康吾等来常州以前,他曾委托上海市外事办公室的同志几次打电话给常州外办寻找高晓声的踪迹,并转达他的要求:“如果高晓声在杭州,我赶到杭州,在南京,我赶到南京,在常州,我就赶到常州。” 这次采访是在1983年8月一天晚上在常州宾馆西小楼进行的。参加采访的还有该社驻京记者山本展男和驻香港记者土田真靖。辻康吾和土田真靖分坐在高晓声的左右,山本展男席地而坐,坐在高晓声面前茶几的前边。茶几上放着三个肥皂盒大小的录音机。“咔嚓,咔嚓”,山本每隔三、五分钟就拍个照片,拍下了高晓声被采访的神态。只见高晓声坐在沙发上,神情自若,有时两手摆弄着黑架眼镜,有时用手做着强调语气的手势。 采访是从高晓声的经历开始的。“我是江苏武进县人,直到高中毕业,都未离开过农村。解放前上过两年大学,就是现在的上海华东财经学院,是研究经济的。我1949年参加工作,解放后在无锡上过一年苏南新闻专科学校。我1951年开始写作,写过诗、小说和剧本。如,短篇小说《解约》,剧本《走上新路》,是描写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的。这个戏曾风靡一时,全国许多剧团都演过这个戏。1957年我被错打成‘右派’,……。”高晓声以不紧不慢的语调回忆着他所经历的往事。 后来,他回到农村劳动、教书、搞农药、农肥科学实验,培植菌类,如木耳等。说到这里,高晓声抬高了声调,说:“在培植微生物方面,我在镇江地区,还很有点名气,经常出去讲课。”“到1978年6月,我又重新搞起了文学创作。1978年11月我写了陈奂生系列小说第一篇《漏斗户主》,1979年2月我写了《李顺大造屋》,12月写了《陈奂生上城》。” “为什么时隔20多年,你又搞起了文学创作呢?”辻康吾忍不住打断了他的谈话,问道。此时,高晓声感慨系之,十分动情,他说:“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央领导在讲话中经常讲到的是三件事:一是实事求是;二是关心群众生活;三是恢复党的优良传统。经过十年内乱以后,我每次听到这些,都感到十分亲切,十分激动,总觉得自己有许多话要说。” 辻康吾换了换比火柴盒还薄还小的录音带,看了看手表,时间不早了,接着提出了第二、第三个问题。“你为什么喜欢写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中国农民的特点是什么?”对这些问题,高晓声回答得很干脆、很形象。他说:“因为我最熟悉农民,我是生活在农民之中,扎根在农村的。农民的喜怒哀乐就是我的喜怒哀乐。”“农村责任制实行以后,苏南的农村比过去复杂多了。农民都会单独作战,每个农民都是‘将军’、‘外交家’,社会活动面广了。中国的农民很能吃苦耐劳,打不烂,拖不跨,对国家、对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 不知不觉,采访进行了两个小时,已是晚上十点半钟了。采访不得不结束了。看得出来,辻康吾等显然都被高晓声的朴实、率真、诚恳所感动,都对高晓声的学识、思敏、睿智所佩服。辻康吾最后拿出了一本高晓声的翻译成日文的作品,请他签字珍存留念。 高晓声起身告辞了。辻康吾等一直送到楼下门口,深深鞠躬,对他表示真诚的感谢,欢迎他去日本访问,并祝他成功。 崔庆平
|
|
---|
| Contact 联系 | Last Revised
01/22/20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