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伯苓校长的爱国三问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人民日报评论部在今天的重要文章《让爱国主义情怀激荡精神力量》中指出:“中国成其为中国,正在于有千千万万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情感系于斯、认同归于斯。深沉的爱国主义、浓厚的家国情怀,早已融入民族心,铸就民族魂。犹记1935年,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3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其言谆谆,其意切切,正在于要振奋起师生的爱国斗志。这3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走出流血牺牲、生死考验的语境,走出神州陆沉、存亡绝续的背景,仍然需要我们一代一代这样问下去、答下去,才能为‘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提供最深厚的底气、最有力的支撑”。 恰逢“九一八”事变87周年纪念日,我们特刊发讲述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先生“爱国三问”历史背景及经过的南开故事,铭记沧桑历史,不忘爱国初心。 张伯苓校长的爱国三问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是张伯苓校长于1935年9月17日新学年“始业式”上,让南开大学新老同学自省的三个问题。 所谓始业式,就是迎接新同学的开学典礼。在仪式上,学子们最为期待的便是校长的演说。张伯苓校长常常利用这个契机,向学子们宣示南开的精神。他的演说别具特色,虽是带有天津乡音的“大白话”,但言浅而意深,极富感染力。在每一次“入学第一课”上,张伯苓讲得最多的就是为国为公,这也正是南开精神最为重要的内核。张伯苓对此念兹在兹,不断以此勉励新老学生。 一 虽然举办始业式是学校的传统,但1935年的始业式不同以往。演说中,张伯苓主要谈了两个主题,一是“认识环境”,二是“努力干去”。这里的“环境”指的是时局,这一年的不同之处,正是“环境有了许多的变化”。 环境有了什么变化?最大的不同,就是国家的危难日益深重。“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华北随即面临着日寇的蚕食。特别是进入1935年以来,日本通过一系列行动,制造事端,挑起摩擦,提出种种无理的要求。而国民政府一再退让,并于7月与日方达成“何梅协定”,表态对日本“所提各事均承诺之”。一时舆论哗然,人心大乱。 环境的变化,也让南开大学遇到了空前的困难。作为一位深具使命感的爱国教育家,张伯苓感到,“何梅协定签字以来,平津一带随时可有战祸”。他甚至清醒地预见到,“天津如被侵袭,早受日人嫉恨的南开学校,其遭遇破坏自属必然”。为了将南开继续办下去,张伯苓与校董们反复思量,决定寻求当时国民政府的支持。为此,他不得不将本该在9月11日举行的始业式,推迟了一周,专程赶赴南京,面见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在南京,张伯苓对迎接他的南开校友们说,要“为救国而抗日”,不要因为学校有可能被毁,而对抗日心存顾虑。张伯苓呼吁校友们:“同学们固应爱护母校,但尤应爱国。”只要国家在,学校“何患不能恢复”,相反如果没有了国家,即使学校幸存,被敌人利用来愚弄国民,那“办南开学校又有什么意义”? 时局板荡,令张伯苓忧心忡忡。他感到,必须要通过一次演说,和全校新老同学“稍微谈谈现在的情形”。因此,虽然错过了开学日,但是从南京回来后,张伯苓仍然坚持为同学们做一场始业演说。 二 在演说中,张伯苓并没有对同学们谈及学校遇到的困难,也没有过多描述外敌的凶恶。他强调的是中国人、南开人自己应如何认识这样的环境。他指出,人如果不能应付环境,就要被淘汰,而教育正是帮助人应付环境的。 张伯苓说:“最近几年,特别是最近几个月,有个很不安全的感觉。我们自以为是一个国,而这个国可是没有门,没有墙,这怎么好!”国没有“门”,是指国防的无力,对外不抵抗,门户洞开。“墙”则是指支撑国家的各方面力量。张伯苓说:“以前的环境,四面的墙一齐倒,彼此互相支持住,没有倒下……现在几面墙都塌了,有一面墙要整个地倒下去,自己又没有柱子支着。”联系当时情况可知,“四面的墙一齐倒”,是指军阀纷争的混乱局面。而在其他墙都塌了后,“一面墙要整个地倒下去”,指的是国民党蒋介石一系虽然打败了其他新旧军阀势力,却照样在外敌面前软弱无力,同样也要倒下去。 最令张伯苓感慨的,是已处于危墙之下,人们还不能团结一致。不仅如此,很多人甚至没有意识到“不安全”。张伯苓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希望我们南开的人,都有这个感觉。”也就是都要有危机意识,快快盖自己的墙,挡住那猛扑而来的势力。 三 “认识环境”之后,重要的是“努力干去”。怎样去干?张伯苓提出了三个要点,要公、要诚、要努力。要公是价值观,是方向;要诚、要努力是态度和作风。 之所以要“公”,是因为很多人太自私、不能合作。之所以要“诚”要“努力”,则是因为许多人爱耍小聪明、敦厚不足,做事总是浅尝辄止、知难而退。 特别是讲到自私,张伯苓痛心疾首。他说,自己曾经面对小孩子做过一次讲演。张伯苓问他们:“中国人多不多?”小孩子们说:“多。”又问“中国强不强?”说:“不强。”“为什么不强呢?”小孩子们回答:“不能团结。”张伯苓说,这个道理小孩子都懂得,但是实际上很多人却做不到。他让学生们想一想:“我真爱国么?我自己对公家有好处吗?我自己对公家有害处吗?”张伯苓要求学生们每天都要想上三回。 他说,很多人有一个毛病,就是太狭隘,“总不愿别人好”。“大家在一块谈,谈到别人的坏处,大家精神百倍;说人好处,就不高兴了,好像不愿中国有好人。”张伯苓指出,“这就是亡国的根源。”讲到此处,张伯苓提出本文开篇那三个振聋发聩的问题: 你是中国人吗?是! 你爱中国吗?爱! 你愿意中国好吗?愿意! 这“爱国三问”无异于醍醐灌顶,激昂了学生们的爱国之志!张伯苓对学生们说,如果你是中国人、爱中国、愿意中国好,那么就改掉自私狭隘的毛病,为国家为公团结起来!他希望南开人要从自己做起,“由一班、一个学校起下功夫,练习为公”! 始业式上的“爱国三问”,让初入南开的学子们真切感受到了国家的危难和南开人的责任,不少同学从此投身到救国运动之中。两年后,日寇伸出全面侵华的魔爪。战火初启,滋育爱国精神的南开校园便成为日军炮火攻击的目标,举行过一场场南开大学始业式的秀山堂礼堂毁于一旦。不过,正如张伯苓校长所说:“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作为南开精神核心要义的爱国主义精神,自此更加深刻地扎根在一代代南开人心中。 转瞬,南开大学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树人,风雨载途,南开大学始终高扬爱国旗帜,“爱国三问”在南开教育事业中一以贯之,成为始终回响在每一名南开人耳畔、振奋精神、激扬力量的永恒拷问,陶铸了一批又一批爱国淑世、心怀大公的英才栋梁。2018年9月4日的又一次新生入学典礼上,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院士再一次三问南开学子“大学之义”“治学之义“人生之义”,向当代南开学子提出了弘扬爱国奉献传统、在新时代“爱中华,复兴中华”的人生期冀。不同时空的南开问答,一脉相承的爱国精神,必将在一代代南开人心中赓续传扬,必将成为巍巍南开最深沉的底蕴、最壮丽的诗篇。
|
南开校友及各界朋友信息交流网站
|
---|
| Contact 联系 | Last Revised
06/23/2020
| |